10 / 28

胡海卿:用文化激活中国品牌农业(上)

农产品从土地里汲取养分,可成就其色香味形,而农产品品牌从文化中汲取能量,可使得自身在面对消费市场时形象生动、气韵独特。

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、传承、创造、发展的总和。不同种族、不同民族的人创造了不同的文化,而文化作为个体的人的自我心灵意识和感知方式,它势能高,蕴含着极大的能力。

品牌的目的是尽可能提高沟通效率和播传速度,并将人类的某种正向的文化认知与自身做捆绑,或干脆立于该文化认知之上。

可以这样说,好的品牌都是生活方式品牌,而更好的品牌,则代表某种意义,能够成为社会公认的某种价值观和文化标识(ICON)。

01

运用文化塑造品牌

绝大部分的农产品都属于高同质化、低差异性的品类,人们往往不容易从农产品本身的色、香、味、形上找出差异性,而那些所谓的农产品种养殖区位的温差、光照、土壤、饲养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化元素,因无法亲身经历和直接可感,亦难以被消费者所认同。

一方水土,一方人文,产一方风物。

文化是人们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,是人们通过比较和选择认为是合理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,而一个族群只会对他们有所认知或藏于潜意识里面的信息有感知,并做出相应反应。具体的人类文化内容指群族的历史、风土人情、传统习俗、生活场景、宗教信仰、艺术形式、伦理道德、价值观念、审美情趣、精神图腾等等。

我们从文化的角度着手,往往能将一个农产品的品牌塑造出超越物质的差异性。

比如:在强手如林的饮用水品类中,农夫山泉用一句“农夫山泉有点甜”,即开创了天然水这样一个饮用水的新品类;

武鸣沃柑借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山歌,2021年底首次推出了“武鸣沃柑甜如歌”唱片盒形式的包装,凭借文化让当地原生态的沃柑“一鸣惊人”;

还有可爱的“甜酒窝”品牌的番茄、性感的“红唇之吻”品牌的国产樱桃,仅仅从字面意思上,就会让人觉得由这些品牌来表达的水果会更成熟、更甜美。

图:“红唇之吻”樱桃海报

文化赋能于品牌,可以让泉水更清甜、水果更香甜……还能让一个个农产品蕴含精神、情感、意境甚至能让人再尝青春的滋味。

为农产品附加或链接超越物质和功能层面的文化内涵,能够塑造出中国消费者更能理解、更能体验会意、更具有亲近感和更能触动他们内心的农产品品牌。

02

借势文化播传品牌

“文”与“化”的并联使用,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《周易》: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”意思是:通过观察天象,来了解时序的变化;通过观察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,用引导、教育、感化的手段来治理天下。

同样,一个以文化为原点的农产品品牌,懂得顺势而为,在一个个恰当的文化节点上“引导”、“感化”和“聚拢”目标消费者的内心。

当褚时健的夫人马静芬86岁收获自己种植的第一枚“褚柑”时,广告语“相伴人生起落,相守岁月回甘”,让人们不由想起舒婷的名作《致橡树》,联想到褚橙与褚柑两片果林正遥遥相望、“叶相触在云间,根紧握在地底”的画面;

当先正达最新品种的两个番茄分别命名为“养慕”和“甜酒窝”,并用米奇和米妮的图案制作成亲吻包装时,在疫情期间的七夕首发的这一双品牌显得格外温情——销售终端的海报上写着:在这个不建议密接的七夕里,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双产品来表达爱;

图:“养慕”和“甜酒窝”番茄七夕定制款包装